一、基本情况
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13年8月,现设有公共事业管理、农村区域发展、工商管理、物流工程、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。学院目前拥有37名教师,其中包括1名市管专家、4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,博士学位教师8人,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5人,95.23%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,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,其中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90余篇,出版专著8部。
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,如京东集团、满帮集团等,共建了2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。同时,设有多个校内实训室,包括“数字营销实训室”“物流工程实验室”“模拟仿真实验室”和“贵州旅游经济决策支持实验室”。截至2024年11月,学院在校学生582人,涵盖各专业的多个班级。
二、人才培养思路
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人才需求,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。采取定期调研和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,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确保培养目标符合社会要求。课程设置紧贴行业前沿,培养过程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。
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教学理念,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,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意识,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;以“产学研用一体化”积极推进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,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;以“强化基础、数智+工管”提升学生综合素养,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。
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,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达成。重视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,增加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跨文化管理等前沿课程的引入;拓展丰富第二课堂,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结合,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;积极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紧密合作,提供各类实习、实践机会;通过推行企业导师指导、学术导师辅导、项目实训等方式,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。
三、办学成效
学院认真履行高校职能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(一)人才培养
学院老师认真组织教学工作,努力探索教学改革,近三年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10项,省级金课3门,物流工程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,根据2022-2024年度学生评教反馈,教师授课满意度达到90%以上。学院认真落实“三全育人”工作体系,营造了良好的学风,学生有明确的学业规划,积极参加各项活动,各方面获得较大进步。近三年来,我院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一等奖7项,二等奖4项。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超过80.0%,主要就业岗位为地方政府、金融机构、知名企业、旅游行业以及自主创业等领域;89.7489.74%以上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。学院考研上线率近三年平均超10%并稳步提升。
(二)科学研究
学院教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特色领域、行业需求,积极开展科学研究。建有旅游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室、数字营销实验室等,获得立项项目21项,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。经管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10项,省级立项13项;互联网+获省级以上奖项共计2项;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有一等奖4项,二等奖2项,三等奖2项。
(三) 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力
学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进行产业调研、政策咨询等,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多项建议。深入参与地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项目,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,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。
连续两年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,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。
四、特色和亮点
学院经过多年实践,形成了“党建引领、思想铸魂,产教融合、赛教融合,多元培养、服务基层”的办学特色。
(一)党建引领、思想铸魂
学院通过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、党团建设和社团活动,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。举办知识竞赛、读书会、主题征文、志愿服务、暑期三下乡等活动,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,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。近年来,学院获得省级红旗团总支和先进班集体等荣誉,学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、省级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。
读书协会编撰的内部刊物
(二)产教融合、教赛结合
学院通过产教融合、教赛结合和校企合作,融合国家战略、行业需求、专业特点和个人意愿,激发教育各主体的积极性。学院培养模式多样化,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。
学生参加农产品品牌策划大赛
(三)多元培养、服务基层
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,鼓励学生将学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相结合,激发学生投身基层的热情。近年来,学院涌现出一批志愿服务边疆和省内基层的优秀毕业生。
2023届农区毕业生王显贵在新疆基层工作